自古以来,人们就一直对世界本源进行着激烈的讨论,我想,这是一个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,“只缘身在此山中”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。
首先,笔者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个唯心主义者,人们往往喜欢将唯心主义者与宗教人士、投机者画上等号,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,笔者没有任何宗教信仰,热爱科学,如果科学界哪天可以拿出否定“意识为本源”的证据,那我一定会接受。然而这是不可能的,“意识为本源”的这个命题根本无法被证明也无法被证否。 我想先对已有的理论进行一些说明。唯物主义者大多是对科学狂热的人,或是知晓科学的人,希望借助科学来否定神的存在,但是在与“神”作对的同时又与自己的“自由意志”作了对。于是他们想尽方法来否定自由意志,否定“自我”的存在,最终,到现在还不能作出完美的解释。唯心主义者,一部分是宗教人士,还有一部分就是像我这样热爱科学却的不希望科学否定“自由意志”和“自我”的人。二元论者,希望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,却始终被“物质与意识如何相互作用”这个难题所困扰。
今天,我要讲的是最近突然想到的一个想法,我认为这是一个偏中立的想法,与现有理论可以和谐相处得想法,但不是二元论,尽管与二元论有相似之处,但是尽量我避开了二元论的缺陷:意识与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。
在现有的哲学研究中,往往把人看做一个特殊的对象。唯心主义者,二元论者大多都认为只有人拥有灵魂,拥有自由意识。唯物主义者为了防止唯物主义所带来的“世界是绝对客观的”这个想法给人带来类似“命运论”的消极心理影响,(至少在高中教材中)也把人作为特殊对象,给人加入了“主观能动性”这个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能力。在这里,我强烈反对这种把人特殊化的思考方式,把人特殊化的原因在唯心论中只能用上帝解释,在唯物论中只能把人类的进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进化,这些解释我都不敢认同。把人特殊化使人们在潜意识或意识中产生“世界是为人类而存在的”这一骄傲自大的想法,许多作者都在作品中讽刺过这样的想法,比如《人类衰退之后》。(PS:这里,之所以用“人”而不用“人类”是因为这两个词语在哲学上似乎不是一个概念,详见bilibili-av5736765,哲学界对“人”的定义有许多种,但总归上是人类自身对“人类”这个群体所拥有的道德共同体的称呼,是对所有“有人性”的东西的称呼,但如果是这样,许多不属于人类但是拥有“人性”的事物也可以成为“人”,这样一来,(以唯物主义为例)在科学(生物学)上相同的两个事物将可能一个拥有所谓的“主观能动性”,一个不拥有,这样一来,又与最初的设定违背,所以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,本文不对“人”和“人类”这二词作区分,这之后,大家直接认为“人”=“人类”就好)
我不打算把人特殊化,我们应该把人类与其它动物看做相同的东西,甚至不对“动物”与“非生物”作区分,因为“动物”也只是人类对类似于自身的事物的称呼,不可否认,许多非生物也有类似动物的表现。我们从唯物主义出发的话,如果大脑这样的系统可以产生意识,那么任何类似的,复杂的系统都有可能产生意识。这是非常合理的推论。
那么,我们现在抛开“人”这个概念来讨论物质与意识,我们都有一个共识,意识是虚幻的概念,而物质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,或者可以客观证明存在的事物,而能量比较虚幻。然而,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和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使物质与能量的界限模糊了。我们只能把能量与物质一起,作为客观存在的东西(或是把能量也称作物质)。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:我们所有的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自然规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?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,这个问题关乎于我称之为“模式是否客观存在?”的问题。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都相同,虽然科学理论仅仅只是对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客观描述,但是的确,物质的运动都按照这个规律在进行,那么科学理论所描述的规律应该是客观上存在的。然而,当我们承认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,就承认了“非物质事物”的客观存在。如果你说自然规律只是物质运动的模式而已,其来源于物质自身的性质,那么你还得解释为什么物质偏偏是这样的性质(这就成为了许多神创论者的证据)。
但是,我们一旦承认“模式”的客观存在,也就承认了“意识”的客观存在,因为在唯物论者看来,意识本身只是大脑运行的一种模式。
我们来想象一下,你是一个生活在宇宙中的巨人,人类对你来说只是像粒子那样渺小的东西,那么你现在作为一个科学家观察“人类”这种“粒子”,你会总结出许多“人类”这种“粒子”的运动规律。比如“人类在十字交叉的运动轨道上会有秩序的分批运动,以免发生撞击”,“有的人类会与“狗”这种粒子相互吸引,而有的人类在遇到“狗”这种粒子时会掉头离开”。“巨人”所观察到的“人类粒子”的运动规律在我们看来只是人类群体的集体意(社会意识)而已,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运行模式。这位巨人所认为的自然规律居然只是我们的法律!
我们社会的运行模式,我们的法律,是由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,是一种集体意识。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所观察到的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,我们也势必要承认这位巨人所观察到的“自然规律”(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理学和社会科学规律)的客观存在,一定程度上也就承认了“模式”(意识)也是客观存在的。或许用这个方式来解释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,但是我想说的就是承认“模式”的客观存在。
如果我们承认了“模式”的客观存在,其实就承认了“意识”这个大脑运行模式的客观存在。按照我的这个解释,世界的本源既不是物质,也不是意识,而是“物质”及“物质的运行模式”。这个说法并不是二元论,我认为,物质的运行模式和意识属于同一类,但不是意识。在这个理论下,意识也变得“可以拆分”。因为在以往的各种理论中,都把人体作为可以拆分的东西(拆成粒子),而把人类意识作为一个整体,这才导致了“人的特殊地位”。而在我这个新的理论中,人体是由物质(实物粒子)组成的,而人的意识是由“物质的运行模式”组成的,也是一个复合体,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的问题。在我看来,二元论之所以会出现“意识与物质是如何相互作用的”这个难题,就是因为它犯了一个错误:“把人类意识作为一个整体”。打个比方,就像当年“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”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一样。
本理论的优势:
- 肯定了物质的客观存在。
- 不会引入被神创论利用的漏洞。
- 并且在不借助“主观能动性”这种牵强的解释的情况下否定了世界的机械性。
- 肯定了自由意识(因为人体是由物质(实物粒子)组成的,那么人的意识就应该由“粒子的运动模式(现在看来是量子力学规律)”组成,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为自由意识留有余地)。
- 不把人类特殊化。
- 符合“裂脑人”的实验结果。
- 可以区别“人”与“人类”的定义。
- 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灵魂的存在确不否定“永生计划”的努力和机器拥有人格的可能性(只要机器拥有正常人脑的运行模式,那么可以被人类认同加入“人”这个“道德共同体”)。唯一的不足:目前还无法解释“自我”(毕竟只有唯心主义可以解释“自我”)。
个人想法,如有雷同,那太好啦!
@Aeonni 写于2016.8.23 转载请注明出处